古代燕国五次迁都示意图
从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开始,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攻灭燕国结束,周朝建立的燕国,一共存续了822年。在此期间,由于北方蛮族入侵,以及诸侯争霸的影响,燕国经历过多次迁都,在历史上一共设立过五个都城,形成了上都、中都和下都这种独特的“三都”体制。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古代的燕国都城遗址,陆续被考古工作者们发现,经过相关考证和论证认为,燕国的五个都城,主要分布在今天北京市、河北省和辽宁省辽阳市境内。
燕国中都琉璃河遗址
第一个都城:中都西周时期燕国的第一个都城,在历史上被称为中都,现在被称为琉璃河遗址,位于今天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7区1号。
周武王十一年二月,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武王建国后封功臣谋士,封召公奭[shì]於燕。召公奭,由此成为古代燕国的第一代燕王,燕国的创始人,召公时期的燕国都城,具体的城市名称和位置,史书并没有记载。
1929年,一位名叫吴良才的银行经理,在当地考察水泥厂建设工地的时候,顺道从村民手中买了一包古代陶器碎片,回家交给考古学家苏秉琦鉴定之后,引起了重视,但是,由于战乱的影响,当时并没有开展系统性的挖掘工作。
新中国建立之后,从1972年开始,到2002年的30年时间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陆续对琉璃河遗址至少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南北长26米、东西长28米的燕国中都建筑遗迹,以及大量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漆器,还出土刻有“成周”文字的甲骨,为确定召公时期的燕国都城遗址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通过对当地建筑基址剖面的研究发现,燕国中都城,至少经历了四次废弃到再利用的循环过程,从战国到汉代、唐代、元代,甚至明清时期,当地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考古发现,燕国中都遗址内西周末年以后的文化层,没有高等级遗物出土,城址周围的墓葬中,以小型墓葬为主,没有中型以上的贵族墓。也就是说,琉璃河的燕都遗址在西周中晚期被作为都城使用,西周末年降级为普通城市,都城已经迁到其他地区。
西周燕国上都蓟县
第二个都城:蓟城(上都)蓟[jì]城,被称为燕国的上都。根据《礼记·乐记》的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则记载说: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之后,“乃褒封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虽然记载有不同,但是,无论是黄帝之后,还是帝尧之后成为蓟地的诸侯王,都说明在西周建国之初,蓟县和燕国的中都,是同一时期的国都级城市,只不过,一个是燕国的国都,一个是蓟国的国都。
战国时期的蓟县,位于今天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观到和平门大街之间,东西长七里,南北宽九里,呈现出南北向的长方形布局,今天北京广安门以南700米处,已经发现战国和战国以前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带有饕餮纹的残半瓦当。饕餮纹瓦当,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瓦当构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考古人员在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先后发掘出一批春秋至西汉的陶井,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但是,根据出土文物推测,该遗址的年代,只能作为战国时期的遗存进行研究,战国以前的蓟城位置,目前没有史料或考古的证据。
蓟国,在什么时候被燕国攻灭?燕国的国都,什么时候从琉璃河遗址迁往蓟城?在哪位燕王执政期间迁都等信息,也没有相关史料提供支持。
燕国都城临易-南阳遗址
第三个都城:临易临易城,位于今天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南阳村,又被称为南阳遗址,因为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由于北方的山戎部落逐渐强大,燕国的都城,在蓟城和临易之间来回切换了多次。
根据史料记载,燕桓侯(公元前698-前691年在位)时,山戎不断南下侵扰燕国边境,公元前692年,燕国被迫从蓟迁都临易,迁都后不久,燕桓侯去世,他的儿子燕庄公(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58年在位)即位。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对燕国大举侵略,燕庄公不敌,只能向齐桓公求援,在齐国的帮助下,燕、齐联军大举反攻,击败了山戎,并将其逐出了燕国。
燕庄公的儿子燕襄公即位后第一年,公元前657年,燕国将都城从临易迁回到蓟城。“燕襄王(公元前657-618年在位)以河为境,以蓟为国。”到了春秋晚期,北方山戎再一次崛起,又开始不断侵扰燕国边境,燕国无奈,又将都城从蓟城迁到了临易。
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直到战国早期燕成公(公元前454-前439年在位)时期,临易依然是燕国都城。考古人员在当地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铜壶、铜鼎和铜壶盖。不少器物上都刻有“左征”、“右征尹”、“西宫”等燕都内府官署和宫禁名称的铭文,尤其是刻有“燕侯载(燕成公)之莘锯”铭文的铜戈出土,直接证实了临易城,在战国早期仍然是燕国都城的观点。
燕国都城燕下都武阳城
第四个都城:武阳城(下都)公元前316年,燕国发生内乱,燕易王哙由于崇尚儒家的禅让学说,在苏代、鹿毛寿的鼓动下,突然决定废除太子姬平,将王位禅位给国相子之,此举引发将军市被不满,造成京师叛乱,导致燕国“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最终,燕王哙之子姬职,在齐宣王的帮助下,回到燕国平定了叛乱、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前311年-前279年)。
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作为燕国的都城,历史上称之为燕下都,燕国的都城也因此形成了上都、中都和下都并存的“三都”体制,即蓟城(上都)、中都(琉璃河遗址)和武阳城(下都),其中,上都蓟城,是燕国的宗庙所在地;房山琉璃河的中都,是燕国的兵营和驻军基地;下都武阳城,是燕国的行政中心,上都蓟城,则是三个都城之首,中都和下都作为辅助。
“三都”体制建立之后,燕国在燕昭王的带领下日益强大,苏秦、乐毅等战国名士纷纷前往燕国依附,在后来针对齐国的作战中,燕国多次重创齐国,连续夺取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最惨的时候,只剩下莒[jǔ]县、即墨两座城池,导致齐国几近灭亡。
近年,经考古发掘,在今天河北省易县城斗城庄西南700米2.5公里处燕下都遗址,发现了武阳城遗址,该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城址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5个部分。西城为防御性的附城。武阳台是燕下都宫殿区中心主体建筑,是燕王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燕下都遗址数量众多的建筑台基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
燕国都城-襄平城
第五个都城:襄平襄平,位于今天辽宁省辽阳市城内西五道街(旧称四大庙)、金银库一带,这里是周朝燕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都城,也是辽阳市建城的开始。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的事情失败,秦国随即派遣将军王剪、辛胜带兵跨过易水,攻打燕国,燕王喜战败后,不得不放弃蓟城,率兵退到辽阳。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在今天辽阳市襄平大桥东侧,一个叫沙坨子的地方,斩杀了太子丹,投降了秦将王贲,燕国灭亡,燕国由原来的诸侯国,被秦朝拆分改置为郡。
版权声明: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sip-server.cn/6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