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文略有剧透,但不影响观影。
数天前,记者有幸在点映场提前观看了《流浪地球》,并在映后与在场媒体一道,同小说原作者刘慈欣、电影主创团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想了解更多,请浏览南方+此前报道,直达电梯>>
不得不说,影片水准超出预期,决定春节期间二刷。
言归正传,原小说主题不是秘密,大概就是科学家发现太阳要氦闪,地球要完蛋。怎么办?跑!带着地球跑!
人类以解锁的黑科技——重元素聚变为基础制造了成千上万的地球发动机,打算把地球从太阳系推走。目标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4.2光年外的比邻星。
电影则选取了小说中的一个截面进行展开,内容就不剧透了……总而言之,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科学名词:洛希极限。
我们现在假设一种情况:如果,地球非常非常接近木星,会出现什么情况?
巨大无比的潮汐?是的,木星的潮汐力可不是月亮所能比的。
当然,由于距离太阳比较远,海水已然冰封,不会出现比《后天》还巨型的海啸。不过更可怕的是,如果地球—木星的距离近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地球被活活撕开!
具体解释一下:当地球“流浪”到木星附近,此时,地球相当于木星的一个卫星。
地球面对木星的这一面,和木星的距离就比背面受到的木星引力大。此时,地球就感受到了一个拉伸的力,也就是潮汐力。之所以叫做潮汐力,原因就在于地球上的涨潮落潮就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海洋的潮汐力造成的,由于月亮距离地球近,尽管太阳的质量比月亮大很多,但是月亮的潮汐力还是更大一些。
如果地球距离木星很近,地球感受到的潮汐力就会特别大,最后被潮汐力撕碎。
法国天文学家在1848年计算了这个被撕裂的极限距离,这个距离就被称为“洛希极限”。
当然,具体计算还要考虑两个行星的密度,以及刚体还是流体。区别在于,刚体不会变形而流体会产生形变。流体的洛希极限比刚体的要大。这里就不进一步展开了。
比如月球距离地球38万千米,它的刚体洛希极限将近1万千米,也就是说如果哪天月球跑到距地球仅1万千米的距离,它也会被地球撕碎。
此处还有一个问题,生活在地表的人类,和地球的距离远远小于洛希极限,还有近地轨道的太空站、卫星等等,怎么没有被撕碎呢?
此处要引出一个前提,像地球、月球这么大的物体,它维持形状主要靠引力。而人类之所以能保持人形,而不是被引力压缩成一个球,主要还是另一种基本力——电磁力。而洛希极限的概念,只针对尺度很大、以引力主导的物体。
最后,如果地球掉入木星的洛希极限,会出现什么情况?事实上,人类从未近距离观测过地球这一量级的天体被撕裂的场景。
更小的彗星被撕裂倒是有观测记录。1994年前后,人类观测到了一颗彗星因突破木星洛希极限而惨遭撕裂进而葬身木星的“宇宙级交通事故”。这颗名叫“苏梅克—列维9”的彗星是第一颗被发现的围绕行星运行的彗星,1993年发现时也许已经被木星捕获了20至30年左右了。计算表明,它的破碎形态是由于早在1992年6月份接近木星的时候造成的。当时,“苏梅克—列维9”在木星洛希极限距离内通过,于是木星的潮汐力把该彗星撕裂。后来这颗彗星成为了一系列直径在2公里之内的碎片。1994年6月16日到22日,碎片撞向了木星的南半球。撞击产生的伤痕比大红斑更容易看到,且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地球被撕裂是什么样子?或可参考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其中描绘了三体人的行星被三颗太阳撕裂的情形:
三个太阳对行星产生的潮汐力均超过洛希极限,第一颗太阳撼动了行星最深层的地质结构,第二颗太阳在行星上撕开了直通地核的大裂缝,第三颗太阳将行星撕成了两半……当行星被撕裂后,形状不规则的两部分在自身引力下重新变成球形,灼热致密的行星核心物质涌上地面,海洋在岩浆上沸腾,大陆如消融的流冰般漂浮,它们相撞后,大地变得像海洋般柔软,几万米的巨大山脉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升起,又在同样短的时间内消失。在一段时间内,行星被撕开的两部分藕断丝连,它们之间有一条横穿太空的岩浆河流,这些岩浆在太空中冷却,在行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环,但由于行星两部分的引力扰动,环不稳定,构成它的岩石纷纷坠落,使世界处于长达几世纪的陨石雨中……
当然,流浪地球幸运得多。在逃离木星洛希极限的过程中,流浪地球的人类又做了什么呢?去电影院看看吧。
【策划统筹】张志超
【记者】王诗堃 刘长欣
【视频】彭奕菲
【校对】居伟强
【作者】 王诗堃;刘长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深度~科技能见度
版权声明: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sip-server.cn/209938.html